前两天晚上,忽然收到我弟发来的信息。“马上就要过节了,老妈一直在念叨你什么时候能回来。姐,我知道你很忙,但你有没有想过,你有多久没主动给妈打过一个电话。”我停下手中的工作,盯着手机屏幕,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。自从上次因对一件事情看法不一致,和妈妈吵了一架后,到现在,应该有将近一个多月了。
想想这段时间都是妈妈主动打电话,而我的应对态度就是有事说事,无事勿扰,有时甚至还没等她把话说完,就不耐烦地匆匆挂了电话。当然我很爱我的妈妈,只是不知道从何时起,有了一种隔阂,总觉得沟通十分费劲,因为我说什么,她似乎都不能理解,而她所说的话题,往往也都是我不感兴趣的。久而久之,就变成现在的局面。可以对周围的朋友,陌生人笑脸相迎,温柔细致,但面对起自己的父母来,却总是忍不住坏脾气,收不住急性子。放眼望去,身边可能有很多父母都喜欢“唠叨”,而每次与父母的交流基本上也都是以各种不愉快或争吵告终。其实,我们做子女的知不知道,父母的很多唠叨,本质上是源于关心呢?相信答案都是肯定的。之所以还是控制不住对父母使性子,无非是因为在内心深处知道,他们是这个世界上.爱自己的人。都说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,亲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。
很多时候,子女是在无形中把年迈的父母当成负面情绪的宣泄口,觉得既然.亲的人,就理所应当要接受自己.真实的一面。但爱不是被伤害的理由,我们不应该,也没有资格,总把坏情绪留给父母。
2
知乎上有这样一则提问:和父母在一起总会很压抑,这样正常吗?其中有个答案是这样写的:这个困扰我之前也有过,直到后来,当我尝试着去理解父母,感恩父母,它慢慢就消失了。确实如此。两代人的相处,受限于经历和观念的不同,会有隔阂其实是很正常的。但我们不能总把眼光盯在这些矛盾上,而是要多感受,多体会亲情的珍贵之处 我们希望父母能够想自己所想,急自己所需,随时成为自己的退路和港湾,却很少会去反省自己,是不是对父母要求得太过苛刻了?认识一位朋友,是单位的一把手,工作非常忙碌,但是再忙,每周都会抽一个晚上的时间,回去陪二老吃饭。
他妈妈听力不好,经常听不到他讲话,很多话,他都要重复很多遍,但他却一点也不会生气,而是始终面带微笑,保持着温和的语气。
朋友说,他很早就明白,对亲情.好的珍视,就是不对父母发脾气,不把坏情绪带回家。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,也没有完美的子女,要想化解矛盾,让相处变得更融洽,只能依靠彼此间的互相妥协与包容。
这也正是为什么,那些关系和睦的家庭里听不到指责,并非他们没有遇到问题,而是他们都懂得给予彼此尊重、关爱和理解。
3
有人说,人的一生中.容易犯的错误也许就是,习惯把温柔留给陌生人,却把焦躁留给爱自己的人。
其实,有时这也会成为人生.大的遗憾。有多少人,直到再也听不到父母的声音,看不到父母的身影,才懊悔没有在该珍的时候好好珍惜。
来日并不方长,后会可能无期。所以,不把坏情绪的留给.亲的人是生活的智慧。记得好好说话。人都有心情不好时,但我们应提醒自己的是,在情绪失控时说出口的话.伤人。特别是父母,他们正在日渐老去,能力也在慢慢退化,对于你的否定,他们会很敏感,很容易为此而自责。学会用沟通替代争执。意见不同时,先别急着发脾气,那样不仅不能解决任何矛盾,还会使误解变得越来越深。
让自己冷静下来,多倾听父母的想法,再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,相信很多矛盾都能慢慢得到化解。如果暂时无法达成一致,也没有关系,退一步,换个方式,问题总会有出路。
家是我们的归宿和港湾。父母在,家就在,这一生,没有什么人比他们更值得我们用心善待,值得我们为之去改变自己、调整自己、控制自己。
愿每一个成年人都能逐渐理解到:爱不是你发脾气的资本,家人之间更应给予彼此尊重、关爱和理解。也愿我们都能时时记住这句话:.好的情绪,要留给.亲的人。与君共勉。